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 稳增长预期窗口打开
在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后,5月17日,超长期特别国债开闸发行,首批额度为400亿元,期限为30年。至此,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序幕正式拉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早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市场普遍认为,作为积极财政的重要发力点,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有利于优化央地债务结构,更好匹配较长期限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期限大幅拉长
为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安排,5月13日,财政部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涉及期限为20年、30年、50年,分别于5月24日、5月17日、6月14日首发。
同日,国务院也召开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会议明确,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高质量做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从发行期限看,此轮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期限明显延长,且多数集中在30年,期限普遍长于以往,这有助于增强对长期限项目的保障能力,从而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我国曾在1998年、2007年、2020年共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期限在5—15年不等,主要用于补充资本金、抗疫支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外汇缓解流动性过剩等。
2017年、2022年针对特别国债到期还进行了续发,目前国债的存量规模合计为2.82万亿元。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即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特别国债)规模为1.12万亿元,占比为39.8%。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袁海霞表示,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具有专款专用、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的特点,筹资资金将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将促进经济增结构转型,同时也能满足强国建设中的长期资金需求。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回应了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相关问题。刘苏社表示,在组织实施方面,特别国债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
“同时我们还将抓紧推动出台实施相关的配套政策,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破解深层次的障碍,与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合力,确保行动方案明确的任务高质量落地见效。”刘苏社强调。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已经研究起草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行动方案,经过批准同意后即开始组织实施。
按照财政部的通知,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按半年付息。从5月17日首发,到11月中旬发行完毕,共发行22次,发行时间主要集中在三季度。
多措并举保落地
事实上,为应对特殊时期的挑战和风险,我国曾推出过一系列特殊国债,包括长期建设国债、特别国债等。从债券实施效果看,其对稳定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彬分析,与此前发行的债券相比,本次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由应急性转为常态化。我国前三次发行特别国债,均是出于应对特定紧急风险和挑战的需要。而此次发行没有较为特殊的突发背景,重在扩内需、促转型、增后劲,这是政策对服务国家中长期战略的一种考量。
记者梳理发现,相比其他特殊国债,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除了拉长期限外,这些国债还不计入赤字,这不仅有利于保障财政可持续,增加宏观调控灵活性,也能缓解地方支出压力。
“我们认为,此轮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对当前经济承压下,积极财政表面谨慎实则积极的一种体现。”袁海霞说。
根据袁海霞团队的测算,与长期建设国债、2023年增发万亿国债不同,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其发行仅纳入当年国债余额限额管理,在今年预算赤字率保守安排3%左右的情况下,发行万亿特别国债也成为积极财政的重要发力点,这为未来宏观调控增加了灵活性及空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依然会增加中央政府杠杆率,根据中诚信国际的预测,今年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或增加中央政府杠杆率0.7个百分点至25.2%。
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在稳增长方面的作用,也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认为,从政策端来看,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目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相对充足,加之2023年政府债券供给也处于相对高位,这些因素都为稳增长释放出积极信号。“下一步我们认为财政政策需要与货币政策联动,更好支持项目的落地,及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杨志勇说。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将新增专项债额度3.9万亿元,截至4月下旬,各地已披露二季度计划发行的地方债规模超过2.2万亿元,其中专项债计划发行1.2万亿元。
中诚信国际建议,从项目端来看,当前需要加快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储备,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同时,在项目按期论证及申报时,可多方统筹谋划一些跨区域、跨领域、跨层级的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示范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
此外,还可以引导商业银行建立针对重点项目的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审批流程,促进项目加速落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考虑到部分重大项目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政策方面除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外,还可以通过投资补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给予市场参与项目的主体政策优惠,以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袁海霞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每日快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