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球风云 > 科学与健康丨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科学与健康丨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2025年08月11日62776

  精准识别花朵、伸出机械臂轻柔完成杂交授粉……温室里,一位“钢筋铁骨”的机器人在花丛中轻盈穿梭,代替工人完成全流程育种工作。

科学与健康丨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幻的场景,变成现实。11日晚间,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标志着我国在农业智能育种创新中率先实现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农业育种有望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

  打破杂交育种和制种瓶颈

  与公众熟悉的杂交水稻相比,“吉儿”可以运用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实现优异品种的快速定制。比如,在大豆育种中,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有望突破大豆杂交育种的瓶颈,大幅提高单产。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表示,这项研究开辟了“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标志着我国率先完成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展现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

  《细胞》杂志审稿人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为一项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为“吉儿”智能育种机器人。(科研团队提供)

  “定制化”智能育种

  杂交育种如同让作物“优生优育”,是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聚合,比如具有抗病性的父本基因和高产量的母本基因,后代可产生各取所长、超越双亲的“杂种优势”。

  “杂交育种和制种通常需先对母本花朵去雄,再将父本花粉涂抹到母本花朵柱头上,整个过程依赖熟练工人在花朵绽放前的短暂窗口期操作。”许操说,杂交育种需要使用不同亲本重复这项操作,而杂交制种则使用固定亲本大批量重复这项操作,耗时耗力。

  以番茄为例,杂交种已占商品种的90%以上,但因柱头内缩的闭合花型,全球番茄杂交育种和制种至今仍完全依赖人工进行杂交授粉,这项工作的人力成本已占番茄总育种成本的25%以上,仅人工去雄一项就占番茄杂交授粉成本的40%。

  “更重要的是,一些花型闭合的作物(如大豆)因杂交制种成本过高,至今仍无法利用杂种优势。”许操说,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使雄蕊自然开裂败育、柱头外露,就像给机器人定制的“接口”,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先进定位技术,能够更好使机器人在作物间穿梭、授粉,提高育种效率。

 图为“吉儿”智能育种机器人。(科研团队提供)

 激发未来农业无限可能

  从袁隆平院士提出水稻“三系配套”的杂交育种技术路线,到如今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打造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用科技突破耕地与自然的限制,在田间地头收获创新硕果。

  “当生物技术同人工智能携手,将激发无限可能。”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明浩介绍,未来,这一智能育种新模式有望应用于更多场景和空间。

  “比如机器人更加适应密闭环境操作,这为将来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建造温室提供了育种方案,为在太空中发展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面对可能灭绝的野生作物,快速驯化技术和智能育种新模式有望成为种质资源抢救的新方案。”杨明浩说。

  “当机器人能读懂每一朵花,育种就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许操表示,只有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牢。

  策划:陈芳

  记者:胡喆

  统筹:吴晶、孙闻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徐海知】
    阅读下一篇: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每日快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与健康丨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的相关文章

              从“替代人”到“助力人” 人形机器人或迎“量产元年”

              从“替代人”到“助力人” 人形机器人或迎“量产元年”

                上春晚扭秧歌、街头漫步、进厂“打螺丝”……人形机器人近来频繁亮相,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有望迎来“量产元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伴随热度,也有担忧。成本居高不下何解?机器人为何要做成人形?是否会带来一些负面社会效应?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发力技术攻坚、降本增效的同时,机器人“像...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发现14款违规移动应用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发现14款违规移动应用

                新华社天津2月17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4款移动应用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未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

              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

              我国科学家实现“双环路”脑机“互学习”新突破

                天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出一款“双环路”脑机接口系统。此系统不仅精度更高、能耗更低,还能处理更为复杂的任务。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款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成功揭示了脑电发展与解码器演化在脑机交互过程中的协同增强效应,实现了人脑对无人机的高效四自由度操...

              腾讯紧急调用元宝支持微信搜索,助力更多用户体验DeepSeek

              腾讯紧急调用元宝支持微信搜索,助力更多用户体验DeepSeek

                2月18日,为了让更多用户方便稳定地体验和使用DeepSeek,腾讯内部紧急协调部署,调用元宝支持微信搜索,给用户提供更多入口和选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2月18日开始,尚未被灰度到AI搜索的用户,点击微信对话框顶部的搜索栏,进入微信搜索,将有机会在页面中看到“下载元宝(体...

              我国科学家揭示人类大脑皮层的复杂布局

              我国科学家揭示人类大脑皮层的复杂布局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脑网络组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人类大脑皮层连接拓扑结构与遗传特性的内在关系,相关研究已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樊令仲介绍,当我们思考、学习、感知世界时,大脑中的神经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运转...

              近三年已有17家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

              近三年已有17家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温竞华)国际科技组织是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记者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近三年已有17家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包括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国际介科学组织、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亚洲仿真联盟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