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周发行4只,数十家公司正在排队,7000亿元可转债市场迎来“活水”
国内可转债市场交易规模降至不足7000亿元之际,监管对于新债发行开始“开闸放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进入4月,可转债进入密集发行期,4月2日—4月9日,共有伟测转债、清源转债、安集转债、鼎龙转债四只新债发行,总募集资金逾34亿元。此前的3月28日,深交所上市公司9亿元可转债也正式发行;4月16日,募资额高达29.5亿元的太能转债将于4月16日“上市”,短短半个月时间,可转债发行家数超过今年前三月的总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债密集发行的现象可以视作可转债市场逐步进入了年度发行高峰的信号。这一方面源于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释放,尤其是在年报密集披露季之后,企业对新一轮资本运作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另一方面,随着监管节奏趋稳,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也使得更多公司选择加快可转债的发行节奏。”4月14日,上海澜成私募基金总经理许佳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在业内人士眼中,新债的密集发行,不仅阻止了整个可转债市场交易总量日趋下降的趋势,对于投资资金而言,也有助于提升交易活跃性和打新赚钱效应。
可转债市场“水位”告急
“对于高流动性的可转债市场而言,万亿元左右的规模是比较合适的,可以满足各类投资机构的参与,不过今年3月中旬,由于一众A股上市公司对于发行可转债进行强赎,使得市场规模已降至7000亿元以下,同时流动性不足容易产生的暴涨暴跌,对于市场的稳健发展产生隐患,所以监管加快了新债的发行。”上海另外一家量化私募机构可转债交易负责人李成(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事实上,可转债市场总体“水位”的下降,从年初以来就受到各方关注。
4月12日,长三角地区一位做可转债交易的个人投资者马毅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存量可转债品种已经不足500只,市场资金对于存量债券的交易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无人问津”的局面。
“比如有一家上市环保概念公司的可转债价格已经被炒到了千元以上,甚至比茅台的股价还要高,这也使得这家公司的转债赎回或转股面临两难局面,市场资金对于某些可转债品类出现了抱团取暖的情形,这对于投资者交易情绪产生不利影响。有些新投资者可能会去追高被套,而另外一些跌破百元发行面值的可转债由于少被关注也同样面临退出难题。现在加快新债发行速度,无疑可以平衡交易情绪,不至于让市场走出极端行情。”马俊称。
值得一提的是,新可转债发行加速也印证了专业机构们的判断。
此前许佳莹受访时预判,监管层可能会适度加快新可转债的发行,以维持市场活跃度。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企业融资需求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当前信用市场分化、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可转债仍是优质企业的重要融资工具;二是监管层应该会保持一定发行节奏,避免短期供需失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未来可能发可转债概率较大。
“可转债发行的加快有助于市场供需结构的平衡,另外可转债发行品种多样化也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更精细化的策略布局,如套利、轮动等,尤其在当前波动市中,活跃的可转债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配置工具,有利于提升市场的整体稳定性。”许佳莹指出。
对此,记者梳理了当前已经发行和即将发行的六只可转债正股基本概况,如发行规模11.75亿元的伟测转债,发行主体(688372.SH)是科创板股,是一家独立的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企业;清源转债发行主体(603628.SH)则是A股唯一一家涵盖中式支架和分布式支架设计、生产及销售的光伏产业链公司;发行规模高达29.5亿元的太阳转债发行主体深市上市公司太阳能(000591.SZ)则是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以太阳能发电为主、组建制造销售为辅的企业。
“从今年以来的表现来看,可转债打新依然具有一定的赚钱效应。由于打新机制相对友好、参与门槛低,绝大多数新债上市首日仍能实现小幅溢价,尤其是行业属性好、主体资质优的转债更受欢迎。但整体来看,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和供给端提速,打新收益相比前几年略有下降。交易层面,赚钱效应也较为结构化,主要集中在高弹性品种以及与正股关联度较强的品种上。”上海一家中型券商固收行业分析师程以非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
数十家企业正在排队
由于美国政府在4月2日发动“关税战”,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在过去一周出现极大动荡,A股也未能幸免,作为“小赛道”的国内可转债市场影响几何,也颇受关注。
“短期内,关税政策对A股市场造成了一定扰动,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情绪面影响。但可转债作为债股结合的工具,其价格更受个股基本面、转股预期及市场流动性的驱动。因此在短期冲击下,可转债波动较正股更小,具备一定的缓冲效应;从中长期看,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确实可能影响资本市场定价逻辑与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可转债的行业配置和估值体系。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会催生更多的结构性机会,比如国产替代、科技自主等领域的优质转债品种或将受益。”许佳莹表示。
上海多家从事量化可转债交易的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美国关税对于安全性较高的我国可转债市场,可能是一个实现突破式发展的机,无论是国内资金还是海外资金,正在把目光放到可转债市场上。这也致使不少发行可转债的上市企业排队。
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A股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数据表”显示,截至目前,A股共有近80家上市公司或同意注册,或上市委员会通过,或交易所受理,或股东大会通过发行可转债的案例,涵盖的行业包括中小上市、医药企业、芯片公司、电子等等,可转债募资金额则从2亿元左右的“袖珍”品种到百亿元的银行转债都有。粗略统计,这些待发以及通过发行预案的上市公司可转债总发行规模超过800亿元。
“目前排队中的项目数量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这将显著扩大市场容量,有助于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配置需求,从而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对上市公司而言,可转债是兼顾股东利益与债务管理的灵活融资工具,发行成本相对低、摊薄效应可控,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扩产、转型等资本性支出。更重要的是,它支持实体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符合当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许佳莹分析。
一位不愿具名的可转债资深投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今年可转债市场发行迎来“高潮”,对于各方参与者而言,无疑将迎来一场投资盛宴。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每日快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