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球风云 > “双龙”闯北极——“雪龙2”号保障“蛟龙”号冰区深潜

“双龙”闯北极——“雪龙2”号保障“蛟龙”号冰区深潜

2025年10月02日76313

“双龙”闯北极——“雪龙2”号保障“蛟龙”号冰区深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题:“双龙”闯北极——“雪龙2”号保障“蛟龙”号冰区深潜

“双龙”闯北极——“雪龙2”号保障“蛟龙”号冰区深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近日完成全部科考作业,其中“深海一号”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成功实现首潜。没有破冰能力的“深海一号”如何在北极冰区航行?“蛟龙”号冰区下潜安全如何保障?新华社记者对“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如何协同和保障进行了采访。

  图为“蛟龙”号在北极冰区深潜归来时。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为“深海一号”破冰引航

  8月4日中午,已经在北冰洋开展科考多日的“雪龙2”号结束阶段性作业,离开海冰密集度非常高的海域,与从国内来到北冰洋冰区的“深海一号”汇合。

  8月5日凌晨,两船汇合。“雪龙2”号开始为“深海一号”冰区航行引航,前往选定的“蛟龙”号首潜海域。

  8月5日凌晨,“雪龙2”号(前)与“深海一号”汇合后前往“蛟龙”号首潜海域。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从7月底开始,“雪龙2”号上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张北辰、首席科学家林龙山和船长张旭德等人,便每天与“深海一号”上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副领队许学伟进行电话会商,沟通两船船位,分析冰情、海况,制定两船汇合计划和现场保障方案。

  “与独立破冰航行相比,‘雪龙2’号引航破冰需要时刻关注两船航速和两船间距的变化,同时还要随时研判冰区环境和能见度条件,随时调整航速。”“雪龙2”号船长张旭德说。

  “深海一号”抗冰能力较低,船舶吃水较小,球鼻艏、吊舱沉深比较小,冰区航行的操纵能力大受影响,并易出现船体结构受损风险。

  “雪龙2”号从2019年首航南极以来,进行了6次南极考察和5次北极考察,有强大的破冰能力和丰富的极地冰区航行破冰经历。“雪龙2”号建立了在冰区航行经验丰富的船长和大副轮班的驾驶台指导机制,强化安全指挥和应急决策能力,大大提高了驾驶员与舵工航行值班和引航联络的效能。

  “雪龙2”号船长(右)与驾驶员密切关注前方冰情。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雪龙2”号大副祝鹏涛说:“熟悉并掌握两船的船体结构和操纵性能,以及驾驶员的航行习惯及常规做法,是引航保障工作的核心基础要素,需要清晰认知两船所能承受的冰区航行机动性,面对冰情不断优化航路。”

  “在深入了解各自船舶性能和冰情态势后,我们形成和实施了先行先试和循序渐进的引航保障措施。从第一阶段的低速引航指导,到第二阶段的中速跟航引导,再到第三阶段的提速跟驰保持和第四阶段的稳速自航探索,形成冰区引航无冰级船舶的跟驰航行范例。”张旭德说。

  航行在冰区,两船持续沟通必不可少。遇到密集的海冰和厚冰脊,“雪龙2”号在破冰时需转向或降速,都需要及时告知后面的“深海一号”。

  “雪龙2”号(前)为“深海一号”破冰领航。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驾驶员不仅要时刻关注前方冰情,还要盯紧后方‘深海一号’和‘雪龙2’号的距离以及相对速度,航道中有较大的冰块也需要及时提醒‘深海一号’避让。”“雪龙2”号机动驾驶员吴建军说。

  记者看到,“雪龙2”号提前规划好航线,沿航线附近冰薄、冰少区域机动航行。冰情许可时,航迹保持直线,减小冰区转弯半径。两船配合默契,“深海一号”冰区航行顺利。

  “蛟龙”号深潜归来回收至“深海一号”,右前方为“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为“蛟龙”号冰区下潜保驾护航

  抵达选好的“蛟龙”号首潜区域后,考察队综合现场海冰、海雾等条件,选定具体的首潜位置。

  “为便于两船作业保障的高效协同,考察队在两船之间互派联络员和观察员,尤其是安排深潜任务专家进驻‘雪龙2’号驾驶台。”张旭德说。

  记者在“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采访了解到,当两船人员往来时,为减少小艇转运风险,有效缩短转运距离,两船根据风向和流冰环境,以及大雾带来的能见度变化,密切沟通、有效应对,“深海一号”发挥动力定位功能,“雪龙2”号精细操船、机动接近到两船最安全距离,顺利接送联络人员,为两船协同作业提供可靠保障。

  “蛟龙”号冰区下潜作业期间,虽然时而流冰靠近,时而大雾弥漫,但“雪龙2”号和“深海一号”高效协同,未发生船舶及浮冰漂移影响作业情况,顺利地完成了“蛟龙”号冰区下潜作业任务。

  “雪龙2”号(前)为“深海一号”破冰引航。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强化海冰气象保障

  在北冰洋不同海域和不同时间段,海冰密集度和冰厚变化各不相同,加上大雾等天气变幻不定,可靠的冰情、气象分析预报及实况监测研判,是航行和深潜保障的重要一环。

  对此,考察队集中船上各方力量,“雪龙2”号成立海冰分析研判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和海冰保障服务。

  就气象和海冰而言,“雪龙2”号进行保障的难度在哪里?海冰分析研判小组成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孙虎林说,“雪龙2”号要选择海冰密集度尽量低的航线,引导“深海一号”穿越浮冰区到达选择好的下潜作业区;到达下潜作业区后,要根据现场海冰分布和漂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海冰区域进行下潜作业;北极海雾频繁,浓雾出现时能见度低,“蛟龙”号深潜归来和回收时,要尽量避开浓雾。

  张北辰表示,海冰分析研判小组加强海冰分析研判力度,考察队坚强领导、科学决策,选定深潜作业区域,“雪龙2”号机动灵活应对作业区涵盖一成至十成冰的环境条件,做好漂航和机动响应,根据作业水深和时长开展协同保障工作,尤其是在“蛟龙”号下潜和回收阶段,重点开展周围冰情观测和空间态势监测,及时有效地进行特殊情况处置响应。

【责任编辑:吴京泽】
    阅读下一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每日快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双龙”闯北极——“雪龙2”号保障“蛟龙”号冰区深潜” 的相关文章

              从“替代人”到“助力人” 人形机器人或迎“量产元年”

              从“替代人”到“助力人” 人形机器人或迎“量产元年”

                上春晚扭秧歌、街头漫步、进厂“打螺丝”……人形机器人近来频繁亮相,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有望迎来“量产元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伴随热度,也有担忧。成本居高不下何解?机器人为何要做成人形?是否会带来一些负面社会效应?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发力技术攻坚、降本增效的同时,机器人“像...

              我国科学家揭示人类大脑皮层的复杂布局

              我国科学家揭示人类大脑皮层的复杂布局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脑网络组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人类大脑皮层连接拓扑结构与遗传特性的内在关系,相关研究已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樊令仲介绍,当我们思考、学习、感知世界时,大脑中的神经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运转...

              近三年已有17家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

              近三年已有17家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温竞华)国际科技组织是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记者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近三年已有17家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包括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国际介科学组织、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亚洲仿真联盟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

              小心AI伴侣背后的“温柔陷阱”

              小心AI伴侣背后的“温柔陷阱”

                随着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新型类人情感聊天机器人——“AI伴侣”日益流行。目前,市面上已有100多款由AI驱动的应用程序,不仅能够进行全天候情感交流,还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殊不知,用户在享受温柔陪伴的同时,一些法律风险也悄然而至。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隐私可能被窃取和滥...

              全球央行继续降息步伐:澳大利亚联储4年来首降 新西兰联储再降息50个基点

              全球央行继续降息步伐:澳大利亚联储4年来首降 新西兰联储再降息50个基点

                全球主要央行降息步伐持续,澳大利亚联储周二自2020年以来首次降息,新西兰联储今日将利率再度下调50个基点。在最新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后,市场预计泰国央行下周也可能再度降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澳大利亚联储2020年来首次降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得益于...

              天问二号探测器运抵发射场

              天问二号探测器运抵发射场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宋晨)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月20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目前,发射场设施状态良好,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发射前各项测试准备工作,...